不单是人工智能 中国医药同样令世界瞩目
近月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已令全球震撼。一场更为低调却同样深刻的变革正在生物科技领域悄然展开。长久以来,中国以生产仿制药、提供原料药和承接临床试验闻名于世。但如今,中国药企已挺进创新前沿,开发出较竞品更具价格优势的创新药物。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药研发国(见图表1)。这种转变促使西方药企愈发将目光投向东方。由于专利悬崖临近,预计到2030年跨国药企年销售额损失可能高达1400亿美元。2023年,西方药企达成的重大许可协议(金额超5000万美元者)中,近三分之一是与中企合作,较2020年占比翻了三番。咨询公司艾意凯(LEK)数据显示,同期中国向西方授权的药物总价值激增15倍,达480亿美元(见图表2)。去年11月,默沙东斥资5.88亿美元获得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礼新医药某疗法(与康方生物产品类似)的海外权益,即为明证。中国政府早在二十年前就将生物科技列为战略重点,但真正的腾飞始于2015年药监改革。国家药监局通过扩编队伍,两年内清理了2万件积压申请。临床试验流程与国际标准接轨,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北京大学崔轶敏及其同事发表在《自然综述·药物发现》的研究显示,改革后一期临床试验审批时间从501天压缩至87天。恰逢其时,"海归"科学家归国潮涌现(指曾在海外学习工作的中国科研人才)。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全球药企入驻,带来技术外溢与人才集聚。宽松的上市规则为生物科技投资者开辟退出通道,行业吸引力倍增。2016至2021年间,中国生物科技私募融资从10亿美元飙升至134亿美元。资本与智力的双重加持下,中国药企突破仿制窠臼。不同于等待专利过期后生产仿制药的传统路径,他们采取"快速跟随"策略——对已知药物进行改良,提升安全性、有效性或给药方式。这种策略省却了从零开始的漫长探索,使临床试验成本与速度优势尽显。典型药物研发需先锁定疾病相关靶点(多为特定蛋白或基因),再筛选调节靶点的分子化合物。2021至2024年间,中国在研药物数量翻倍至4,391个,其中快速跟随与完全原创药物占比近42%。艾意凯咨询陈洪认为,中国在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类抗癌药通过化学连接体将抗体与化疗载药结合,由于核心组件已存,成败关键在于最优组合方案——这正是中国企业的强项。"速度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康方生物创始人夏瑜表示,"临床试验效率可达他国两到三倍。"作为研发最耗时的环节,临床试验在中国因庞大患者基数更易招募受试者,且政府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医院与医生参与研究。高效的临床试验使中国药物备受跨国药企青睐。尽管临床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患者群体,仍能帮助投资者与药企识别潜力疗法。随着数据质量提升,国际监管机构开始重视中国试验结果。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凭借中国数据,直接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目前鲜有中国药企直接进军美国市场,多采取许可授权模式:将海外权益授予他国企业,换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康方生物将其Keytruda竞品授权美国Summit Therapeutics公司,协议包含5亿美元首付、最高50亿美元后续付款及销售分成。另一种模式是成立"新公司"(NewCo):中国药企将临床资产剥离为美国实体,由当地管理团队运营。母公司保留部分股权,在药物成功后除专利费外还能享受股权增值收益。这种架构既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又使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分配。—《经济学人》
会计231夏天禹30
上海市商业学校正在加载中,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