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草丹心——舞剧《骑兵》分享会
2025年4月26日,碧草丹心——舞剧《骑兵》分享会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报告厅如期举行。剧目的两位执行导演达英嘎、伊日阿斯·达勒滨和三位主演演员陶楞、周穆增、吴永强走进校园,与上海高校师生分享这部草原史诗的台前幕后的故事,细数舞台上的高光时刻,畅谈表演中的真实感悟,带领观众体会肢体表达的无限可能。
《骑兵》是中国舞台艺术史上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原创民族舞剧,以蒙古族青年朝鲁的成长为主线,在铁骑奔腾中铺展家国情怀,在人性光辉里镌刻和平愿景。据执行导演达英嘎介绍,该剧以解放战争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内蒙古骑兵部队为历史原型,通过朝鲁从学生到战士的蜕变,讲述了他们为东北华北地区的解放和全中国革命胜利做出卓越贡献,歌颂了内蒙古骑兵的英勇无畏和奉献精神。
舞剧相比于单纯的舞蹈作品更具“延长性”。从编排角度来看,舞剧强调叙事性和对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动态塑造,而非小作品舞蹈的“一个人物演绎一个小故事、塑造一个小段落”;从表演角度来看,小舞蹈作品一般集中体现一种情感,而舞剧人物的构成更复杂,因而演绎时需要更多的全局思考,这需要演员随着角色情感的不断递增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演绎状态,从而塑造出角色的人物弧光。
例如朝鲁刚出场时的学生形象单纯青涩,在经历内心成长后,内植了民族责任感,其动作风格也从轻快活泼变为稳重铿锵;珊丹最初是无忧无虑活泼可爱的草原姑娘,形象灵动,后期经历送朝鲁、尕腊出征,亲历了战场上的残酷后蜕变为更坚韧、强大的草原女性;尕腊从玩伴小马成长为随朝鲁出征的战马,逐步展现出蒙古战马的潇洒、忠诚……马对于蒙古族同胞有着非凡的意义,不仅是朋友、家人,更是有着生命羁绊的战友,本剧中的小红马尕腊不仅活泼可爱,还是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谈及与尕腊搭戏时印象深刻的桥段,饰演朝鲁的陶楞说:“于我而言,最后一幕是最触动我的,当所有故事结束后,尕腊战死,我无法面对珊丹,我认为这种惆怅和悲痛需要用一生去缅怀。”而饰演珊丹的周穆增表示:“对珊丹来说,送朝鲁和尕腊出征的那一段是情感最复杂的,她不仅要送别朝鲁,还要送别儿时的玩伴,心中纵有万分不舍,却更希望他们能够完成民族的使命。”
在饰演小红马尕腊时,如何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这个动物的灵性成为了演绎的一大难点。演员吴永强现场为同学们演示了走马步、刨地步、摇篮步三种基础的马步舞姿,并介绍了本剧对蒙古舞中肩部元素的运用和对马步元素的创新,展示着内蒙古人民的柔情与壮志。
接下来,主持人请每位演员对自己的角色寄语。演员陶楞表示,这是他出演的首部战争题材的舞剧,他在对朝鲁的演绎中学习了很多,包括肢体、情感等,并感谢这部舞剧给予了他体验这样的精彩人生的机会;演员周穆增说道,虽然她和珊丹性格差异不小,但她在演绎中完全沉浸于了另一种人生,珊丹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直来直去敢爱敢恨的特性都令人钦佩,希望珊丹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谈及剧中最喜欢的片段,导演达英嘎对鼠疫缓和后草原青年受革命感召踊跃参军的片段中呈现出的热闹祥和念念不忘;导演伊日阿斯·达勒滨推荐了第五幕战争场景中只露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去演示人和马跑动的状态这一独特设计,并现场向观众表演这段铿锵有力的舞步;演员周穆增最喜欢珊丹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片段,因为珊丹不是只有情爱的扁平形象,而是一个英勇果敢的立体的人,这些片段展现出她在战场上一往无前的情态,丰满了人物形象;演员吴永强笑侃道,即使在跳的过程中非常消耗体力,但还是特别喜欢群马亮相的片段,只要展现出的效果是恢弘磅礴的,那一切汗水都值得了。演员们还顺带分享了排演中的有趣故事。有突发意外时后台的慌乱,有演小马入戏太深导致的窘迫桥段,还有各式蒙古族日用道具带来的新奇感,马头琴、四胡等民族乐器带来的震撼等……无不让人体味到主创团队对民族特色的用心呈现。
本次分享会特设了蒙古舞教学的互动环节,观众们踊跃上台,积极参与。在演员周穆增的带领下,四位女生学习了柔臂和脚的配合舞步套组。“把胸背舒展开,想象在草原上视野开阔的感觉。”周穆增强调着本组动作的要领。
两位男士也在导演达英嘎的带领下大胆尝试了一组舞步,达英嘎让大家想象着草原汉子的挺拔身姿,后背挺拔地完成交替耸肩。
提问环节,一位同学分享了她对这部剧的观演体验,她表示自己和同伴怀着高期待踏入骑兵剧场,但仍然获得了超出期待的演绎,并热心向大家推荐了这部舞剧。之后,嘉宾们还热心解答了关于舞种、群舞编排的相关疑问。导演达英嘎补充道:“总导演的父亲就是一名蒙古骑兵,他有一匹跑起来像火焰一样的红鬃马,其名尕腊便是火焰的意思。第一幕群舞在展示尕腊形象的同时,还表现出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感觉。”
在嘉宾与现场观众合影后,本次分享会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中,嘉宾们分享了编排、演绎这部舞剧的趣事和心得,与观众一同感受草原儿女的家国情怀,致敬战火纷飞中纯真高洁的心。
miumiu爱吃肉
易班中职学校正在加载中,请稍等...